““甜蜜产业”带来甜蜜日子!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快速发展葡萄种植及红酒酿造产业”
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城出发,沿着214国道越过以南100多公里、海拔约4500米的红拉山,到达了位于澜沧江畔的芒康县南部三乡、曲嬴卡、盐井、木许。 目前,位于澜沧江畔干热河谷地带的盐井纳西民族乡郁郁葱葱,正处于葡萄成熟的季节,50多岁的藏族村民益西江措和女儿巴桑旺姆正在葡萄园除杂草。
远处雪山被遮住,附近的葡萄摆满架子,走在葡萄园里,益西江策的眼睛里充满了笑声。
盐井纳什民族乡位于滇、川、藏的边界,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由楚、川入藏的重要驿站。 盐井藏语为“擦卡洛”,“擦”为盐的意思,在这里因特产井盐和制盐术在这之前就流传下来而闻名。 千年来,澜沧江两岸层叠的数千块盐田,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活来源。 目前,井盐晾晒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益西江策家有5块盐田。 以前流传下来的井盐产量低,销路不好,所以家里每年卖盐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 近年来,当地政府以“盐井千年古盐田地”为中心建设旅游产业,游客增加,益西江措家的盐田一年收入超过1万元。 不仅如此,芒康县还利用干热河谷地带海拔低、温差大、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挖掘当地150多年的葡萄、葡萄酒酿造历史文化基础,在南部三乡曲孜卡、盐井和木许迅速发展葡萄栽培和葡萄酒产业。 受其恩惠,益西江措家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以前家里种老二,一亩地大概能收700斤老二,按一斤的价格1.3元计算,一亩地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据益西江策称,年,他将把家中3亩土地转移到当地公司藏东宝贝酒业作为葡萄种植基地,“1亩土地年流转费1800元,明年将达到2000元”。 另外,他自己能在葡萄基地打工,一天工资150元,一年能工作200天左右,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两年,妻子拥有宗拉姆在村里担任清洁工,年收入3500元,全家实现了稳定的脱贫。 “收入提高了,村子也变干净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感谢党的好政策! ’益西江措施笑歪了嘴。
益西江措所说的藏东宝贝酒业,是政府支援的葡萄酒龙头公司。 经营公司的是盐井纳什民族乡当地80多岁的兄妹,哥哥罗松次仁2009年扩大自家葡萄酒小作坊,创办企业,年受政府政策吸引,西藏大学毕业的妹妹东子曲措也回乡创业。 目前,企业已移动500亩土地建设葡萄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向当地群众种植酿酒葡萄2500亩,企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每年处理农牧民临时就业700人。
“小时候的梦想是出山,但是现在政策变好了。 我想留在山里迅速发展“甜食产业”! ”企业副社长东子曲措已经说:“妈妈过去从澜沧江边背着盐水制盐,所以很辛苦。 以前这里的盐可以出山,现在把我们的葡萄酒出山,让村民们富裕起来,给家乡带来更甜蜜的生活! ”。
盐井梨民族乡党委书记张斌介绍说,近年来芒康县引进和培育了多家葡萄酒公司,通过公司和栽培协会带动种植户扩大葡萄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重要途径。 2019年,全县葡萄种植规模1.17万亩,年产量达7200多吨,葡萄加工产值7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共有种植户1459户9720人增收,其中建设卡贫困者213户1039人,人均收入达到6018元。
记者的手记
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芒康县南部三乡迅速发展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等“甜产业”,吸引了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使当地村民脱贫。
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好的产业,既能让公司看到快速的发展前景,又能处理当地的就业,帮助村民致富。 据采访,当地政府为了确保群众利益,在结葡萄前的3年内给予种植户补贴,村民在葡萄产业快速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当地葡萄酒龙头公司的企业品牌已经打响,产品销往成都、北京等地 期待“甜食产业”给当地人带来越来越多的甜食。
《人民日报》(年08月16日04版)
(作者:李昌禹)
免责声明:凤凰报业网凤凰分类目录网致力于打造中国专业的网站分类目录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