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质”齐飞跃 国际化为中企增长注入新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国公司也在加速成长、壮大,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从最初的小规模海外“试水”投资,到各方面业务的全球化、融资的全球化,中国企业在几十年间实现了国际化进程的巨大飞速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公司软实力的提高,国际化进程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回顾历史,中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大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拉开的。 1979年,国务院决定提出“海外经营公司”。 当时,中国公司整体对外投资规模小,首要的是外贸企业等极少数公司,在海外设立窗口公司,其首要目的仍是为贸易服务。
但是,当时有公司看到了海外投资、利用海外资源的内在价值。 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对外直接投资公司。 1984年,中信企业率先将“中”字形资本大船入海。 当时,中信投资于美国第一家海外公司,也就是与位于西雅图的美国企业合作设立的西林企业,其主营业务是林业和木材加工。 中方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中美所有权各占50%。
1986年,中信再次投资1.1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10%的股权,投资6200万美元与加拿大鲍尔公司共同收购塞尔加纸浆厂。 “在中信头十年,率先“走出去”的战术,将让中信企业在纷繁的国际市场上牢牢地插上几个楔子,将来成为中信进行海外扩张的有力支点。” 《艰难的光辉:中信30年之路》一书是这样说的。
早期的一点公司“试水”让更多的公司意识到海外投资的重要性,随着对外投资相关制度的出台和规范,中国公司的对外投资逐渐具有规模。 1986年至1991年间,我国对外投资基本稳定增长,投资行业也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制造加工、资源开发和交通运输行业。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 从宏观上看,随着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走出去”战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和“走出去”并存阶段,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231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在微观层面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国际化战略更加成熟,具备可比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走出去”历史的江淮汽车,于2006年正式制定了国际化战术,并成立了国际企业。 企业开始运用产品贸易和技术输出的模式,研究目标国家的产业政策诉求,研究公司在不同市场的比较特点,制定不同的市场战术,开始在国外工厂建设,直到“走出去”的产品制造。
“在海外市场上,对江淮汽车的评价很高,至少定位在中速到中高级的产品上,这些国家为了在保持江淮汽车对企业品牌的认识的同时,在对产品质量持批判态度的市场上站住脚,多次做出高质量定位,技术性价比原始的海外汽车供应。 ”。 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说。 (接第三版)
免责声明:凤凰报业网凤凰分类目录网致力于打造中国专业的网站分类目录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