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报业网免费收录优秀网站,为了共同发展免费收录需做上本站友情链接,本站才会审核收录,不做链接提交一律不审核,为了节约时间:收录必看!!!

  • 收录网站:179
  • 快审网站:11
  • 待审网站:9
  • 文章:30936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试用期“白用”培训“被贷款” 职场小白需要躲避那些“坑””

“试用期“白用”培训“被贷款” 职场小白需要躲避那些“坑””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日期:2021-04-14 17:54:02 浏览:

濮阳信息港天津8月10日电题:试用期“白用”、培训“被贷款”……“职场白”有必要避开“坑”吗?

濮阳信息港记者白佳丽、尹思源

进入8月,应届毕业生开始进入职场成为“社会人”,但刚从大学出来的他们很容易陷入职场的“隐形手机”。 从试用期“小白”,到培训课“被套”,“职场小白”们应该避免的“坑”不少。

试用期改为“白期”

刘洋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经过“海投”终于找到了工作,和企业协商了三个月的试用期。 “疫情期间就业困难,企业说试用期没有工资,我以为忍耐就可以了,就答应了。 ”。 但令他不能接受的是,试用期结束的企业拒绝给他转正,也不支付工资。 刘洋不想再耗下去,所以选择了离职。

刘洋说:“上一份工资很难回来,我们来教训教训他吧。”

上海锦天城(天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忠琦律师表示,试用期“白用”是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最常面对的情况。 但是,实际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一岗位的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的80%,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否则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他给人一个提示。

王忠琦表示,在试用期,用人单位可以以“劳动者在试用期被解释为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有充分的依据。 涉嫌擅自解除合同的,法院在审理时要求用人单位对“不符合录用条件”承担举证责任。 不能举证的,不排除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有些东西需要观察。 试用期也有期限。 ”。 王忠琦表示,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的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另外,同一用人单位和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公司多为“隐形手机挂件”图案

根据记者的调查,职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陷阱”,披着“隐形大衣”,把职场新人当做“漏洞”。

安徽应届毕业生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怀疑不久前遭遇了“培训信贷”。 小张说自己大学毕业后,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应聘通信工程企业,企业积累必要的人才,安排小张进行相关业务的实训,但是培训费由小张支付,企业分两年补充小张。 为了顺利拿到offer,张先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保障和实训合同”。

小张回忆说,因为刚毕业没花培训费,所以企业鼓励小张融资,通过企业与融资机构签约。 “这笔钱由贷款机构直接进入企业账户。 分24期偿还利息共计1万余元。 当时,我认为企业会以补偿的形式归还这笔钱。 试用期有2500元到3500元的工资,我答应每个月几百元贷款的利息也在我的还款能力之内,所以我同意了。 ”。 张先生说

之后,张先生被派往企业,在此期间,企业经理以微信转账的形式向张先生发放了1300元的培训补助金,但没有发放约定的工资。 “询问后,经理说以前的1300元是工资,但没有提到培训补偿对象。 ”。

没有得到该拿的钱却背上了几万元贷款的小张说:“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能承认种植。 ”。

除“培训信贷”外,据记者调查,各类“岗位歧视”也是招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记者在知乎等平台的搜索中发现了许多有关“职场歧视”的吐槽。 其中包括性别歧视、身体缺陷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等。

今年5月,一名女大学生因招募中的“性别歧视”向法院起诉企业,最终获得企业赔偿的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

一位法官说,法律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受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的歧视。 但是在实践中,用人单位总是以歧视的理由差别对待劳动者,以隐性的差别对待劳动者。 ”。

毕业生劳动权益的保障需要力量

专家表示,近年来,职场陷阱多种多样,不断更新。 确实,也有企业利用毕业生渴望就业的单纯心理,利用其“定制”诈骗。

王忠琦表示,“培训信贷”是以高薪为吸引力诱饵吸引毕业生,为新员工的“培训费”做手脚。 一点“被贷款”的毕业生按照企业指示,以劳动者个人的名义向贷款软件贷款,如果未按期还款,也会接到贷款企业的催收电话,贷款企业威胁和威胁过贷款人及其亲属。

多位专家、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表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毕业生要通过网络招聘、网络签约等方式获取员工,保持警惕,明确企业背景,保障自身权益。 工资条、考勤表、录像、语言、复印件、照片等,应当作为证据保存。

许多专家也坦言,目前毕业生的劳动权益保障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方面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少,另一方面惩罚力度不强,违法价格过低,诉讼价格高,毕业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劳动纠纷。 “劳动争议事件,一般拖一年半,毕业生们消耗不起。 有时一件赔偿额只有几千元,但学生在外地的话往返的交通费不够,对公司来说最多只是“给该给的钱”。 ”。

王忠琦等认为,高校应增加劳动法规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教育文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知识。 另外,人才劳务市场和网络招聘平台等组织机构在招聘时也要增设相关法律知识的推广,强化应聘者的维权理念。

免责声明:凤凰报业网凤凰分类目录网致力于打造中国专业的网站分类目录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