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创作开拓新局面 大批优秀作品涌现”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了新的面貌。 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其中,思想性、艺术性比以往有所突破,这个主题素材在文学版面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
生态文学创作一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地上的事件》《狼图腾》等曾经不稳定且时期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家对祖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 近年来,“绿山河不过是金山银山”的快速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了新的面貌。 更多的作家致力于创作这个主题素材,通过文学笔触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艺术化再现,在思想性、艺术性上比以前有了突破,也提高了这个主题素材在文学布局上的重要性。 去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有散文《如水走马》、《遥远的向日葵田》、报告文学《大森林》、中篇小说《蘑菇圈》等多种生态主题素材作品。
从作品的内涵来看,早期生态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单一,创作者常常通过直接呼唤的方法来唤醒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唤醒生态环境意识。 故事快速发展的脉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保护和破坏生态环境双方的对立为故事主线,通过生态灾害的结局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讴歌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来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
在近年来出现的优秀生态主题文学作品中,作家越来越将生态保护话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纵深的坐标系中,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品的思辨色彩越来越强烈,主题哲理性明显加强,折射出的作家创作姿态更加合理。 例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强调单纯挖掘虫草的行为不渲染草原植被的破坏,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可孤立,应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切实推进基础教育等民生措施密切相关 李青松长篇散文《塞罕坝时间》不仅赞美塞罕坝林业者的奋斗历史和献身精神,更是将塞罕坝从荒芜的沙地向现代化林场转变的快速发展过程,在当地乃至北方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中,改变了塞罕坝造林事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凤凰报业网凤凰分类目录网致力于打造中国专业的网站分类目录平台,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